睡眠或觉醒是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它不是人为能完全自主控制的活动,而是一个被动过程。它不像人体某些活动可按人的意志,说来就来,要止则止。有越来越多的人深受失眠困扰,各位看官,你是否有深夜还不肯放下手机的晚睡拖延症?是否经历过关灯后翻来覆去的入睡困难?
北京时间6月14日,日本筑波大学国际综合睡眠医学研究所刘清华教授课题组与Masashi Yanagisawa课题组以及Hiromasa Funato课题组合作,在Nature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Quantitative phosphoproteomic analysis of the molecular substrates of sleep need 》。该研究通过蛋白组学的方法从“磷酸化/去磷酸化循环调控”角度提出了睡眠分子调控的新理论。阐述了大脑中的蛋白质磷酸化水平可能调控睡意。
研究者们利用目前最好的睡眠遗传学模型“Sleepy”小鼠(Sik3基因13号外显子的5'剪接位点发生突变)和睡眠剥夺小鼠进行大脑内蛋白质含量研究,“Sleepy”小鼠与睡眠剥夺小鼠虽然睡眠时间不同但均有高度的睡眠需求。经检测发现脑内相关蛋白含量并不像昼夜节律研究中随着时间变化而改变,但蛋白质磷酸化的水平却有明显差异。
研究者通过“phosphorylation state change (∆Ps) analysis”分析方法寻找到磷酸化变化程度最高的一系列蛋白,现了80个超磷酸化蛋白,并将其命名为“Sleep-Need-Index-Phospho Proteins (SNIPPs)” 蛋白,其中69个可归类于神经突触蛋白。
研究者抑制SLEEPY的蛋白激酶活性后,发现SNIPPs蛋白磷酸化水平也有所降低,同时显著降低了sleepy小鼠慢波睡眠活动。反向验证了随着SNIPPs蛋白磷酸化水平的降低动物会睡眠需求也在降低。
研究发现睡眠可以将“SNIPPs”蛋白去磷酸化,清醒后“SNIPPs”蛋白磷酸化水平逐渐升高,达到一定水平后动物会产生睡眠需求。这项研究成果揭示了睡眠需求的分子机制:动物的生命活动中脑内蛋白“磷酸化--去磷酸化”循环调控睡眠需求。该研究成果也提出多个睡眠疾病的潜在治疗靶点,为解决睡眠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
动物模型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材料
杭州赫贝--专业的动物模型制备平台
欢迎您前来咨询
咨询电话:0571-28313118
总部地址:杭州市余杭区智溢路136号2幢3-4层
邮编:311111
技术咨询:18758247017(许经理)
咨询邮箱:sale8@hi-bio.cn
投诉电话:0571-28313118